
优必选数据显示人形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类一直对人形机器人有着一种痴迷。
在众多好莱坞科幻大片中,人形机器人军队与人类作战是经典场景,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商业领域,人们不断向人形机器人的巅峰发起冲击,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成功有了更多的期待。
在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中,优必选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家公司很受资本青睐。 据统计,优必选已完成9轮融资。 其投资者包括腾讯投资、软银愿景、启明创投、鼎晖投资等知名机构。 早在2018年,其C轮融资就完成了8.2亿美元,估值达50亿美元。
2023年1月31日,优必选向香港联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拟在主板上市。 8月25日,中国证监会核准优币境外IPO备案。 同日,香港联交所官网发布了优必选更新后的招股书。
01 收入小幅增长,亏损与收入持平
根据已披露的招股书数据,优必选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
2020-2022财年,公司营收分别为7.4亿元、8.17亿元、10.08亿元; 毛利润分别为3.31亿元、2.56亿元、2.94亿元; 毛利率分别为44.7%、31.3%和29.2%; 净亏损分别为7.07亿元、9.18亿元、9.87亿元。
从这个数据来看,优必选持续遭受巨额亏损,盈利遥遥无期。
三年亏损超过20亿元后,换来的收入增长却不尽如人意。
近三年来,收入增长幅度并不大。 同期研发费用分别为4.29亿元、5.17亿元、4.28亿元,占总收入的57.9%、63.3%、42.5%。
据披露信息,优必选向银行借款11.85亿元,其中8.8亿元用于深圳总部相关项目建设,3.05亿元用于流动资金。 其港股上市筹集的资金很大一部分将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这在IPO融资中并不常见。 一般来说,上市或定向增发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研发和项目投资。 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增加营运资金。 直接用它来偿还银行贷款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
02 前四个月仅售出一款明星产品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优必选的核心业务。
总体而言,优必选主要生产服务机器人。
根据Frost & Sullivan的数据,2022年,优必选在中国智能机器人领域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2.8%; 在教育智能机器人领域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22.5%。
可以说,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优必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18年推出的Walker是中国首款商业化的双足人形机器人。
目前,优必选已经构建了产品矩阵。
具体包括企业级机器人和消费级机器人。
其中,企业级机器人主要是教育机器人以及物流、安防等领域的定制机器人; 消费级机器人主要是家用吸尘器。
您必须选择产品系统
从收入结构来看,教育机器人贡献的收入最大。 2020年至2022年营收分别为6.1亿元、4.6亿元、5.2亿元。 整体形势呈下降趋势,其占总收入的比重也持续下降。 近三年,分别为82.7%、56.5%、51.2%。
物流机器人业务2020-2022年实现快速增长,营收分别达到1.3亿元、1.9亿元、2.6亿元。 收入占比持续上升,占比分别为1.7%、23.3%、26.1%。
消费机器人业务稳步增长,2020年至2022年分别占收入的8.4%、8.3%和13.1%。
值得指出的是,优必选的明星产品Walker的营收贡献微乎其微。 2020-2022年营收仅为230万、1280万、5184万,占总营收的0.3%、1.6%、5.1%。
招股书显示,优必选在2021年销售了一台Walker-2机器人; 2022 年将售出一架 Walker、一架 Walker-1、两架 Walker-2 和四架 Walker X。2023 年前四个月,仅售出一架 Walker-2。
优必选的Walker产品价格昂贵,通常每台数百万元,但其所能提供的功能与其价格不相称。 目前主要用作舞台表演和政府大厅引导机器人。
优必选收入结构
从Ubiselect的业务情况来看,虽然主打人形机器人,但此类产品的发展趋势并不好。
相反,在物流、消费领域,优必选推出了一些非人形机器人,成为其业绩的重要增长点。
03 人形机器人的漫漫征程
仿人机器人是备受市场关注的领域。 马斯克的特斯拉推出了“擎天柱”,小米也推出了“铁蛋”。
除了科技巨头之外,还有很多像优必选这样的初创公司在不断探索。
例如,致远机器人近期发布了实体智能机器人“远征A1”。
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
再往前追溯,日本是最早推广人形机器人的国家。 其发展逻辑是: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大量老年人可以得到人形机器人照顾。
软银的孙正义几年前也大力推广胡椒机器人,但最终未能开发出来。
但笔者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将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为什么所谓的人形机器人发展不出来? 最大的原因是不切实际。
以优必选的Walker机器人为例。 其主要功能是示范、行走、问候、握手、跳舞。 除了一些“性能”品质之外,这些功能不会产生太多生产力价值。
以目前的技术能力,距离打造一个可以实用(完成一些人类日常任务)的人形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机器人毫无用处。 机器人有自己的优势,不一定要模仿人类。 相反,它们应该扬长避短,在自己的优势领域超越人类。
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想法。 目前几个发展成熟的机器人领域,如工业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都是根据特定的使用需求专门设计的,而不是强迫机器人长得像人或不像人。 必须有手有脚。
例如,与服务机器人的纠结状况相比,工业机器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总产量44.31万台,同比增速超过21.07%,装机量占全球50%以上。
而且,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其实只是表面的,有人类的四肢,却没有人类的智能。
以UBTECH的人形机器人为例。 其核心技术在于机器人伺服驱动、运动控制算法等,再加上机器视觉和语音识别(这两项技术只是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最好的技术体系
人形机器人虽然有头,甚至有眼睛、鼻子等五官,但实际上并没有“大脑”。
人的头部有860亿个神经元。
所谓的人形机器人,外表相似,但精神却不一样。 它们距离人类智能还很远,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它们的使用场景。
因此,人形机器人想要实现商业突破,最重要的是增加其智能,为其注入“灵魂”。
从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创造具身智能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目前的人形机器人虽然可以通过语音识别与人类进行简单的对话,但由于自然语言理解的限制,人机对话过程往往并不顺畅。
大语言模型的核心突破在于大幅提升AI系统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有望实现自然流畅的人机对话。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大语言模型不仅可以处理人类自然语言,还可以处理计算机编程语言,并且可以充当这两种语言的“翻译器”。
这样,人类用自然语言向机器人发出指令,大语言模型就可以将这条指令“翻译”成相应的程序代码,驱动机器人完成相应的动作。
或许,在引入大模型能力之后,仿人机器人能够实现技术的飞跃,其适用场景将会更加拓宽,实用价值也会得到提升。
具身智能才刚刚开始萌芽。 最终会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