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离我们还有多远

机器人“李白”举起酒杯,吟诵“将入酒”; 机器狗“铁蛋”抬起爪子,乖乖地放在主人手里; 机械臂在茶具之上运转,短时间内就泡出了一壶功夫茶……走进2023年世界机器人博览会,就像走进了科幻电影的场景。

前不久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以“开放创新共享未来”为主题。 2023年世界机器人博览会和2023年世界机器人大赛同期举行。 该活动自2015年起已举办七届,是中国机器人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国际元素最丰富的行业盛会。

“机器人是智能制造、万物互联的生力军,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舒伟在致辞中表示。 开幕式上,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机器人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发展期。

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还存在哪些挑战?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走进现场,探寻该行业的前沿发展方向。

为什么我们需要人形机器人

“当前消防机器人(应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辅助功能比主要功能更受重视。” 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所长薛林说。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在水下爬行的机器人。 由于水下环境浑浊,且机器人的机械臂强度不够,机器人在前进过程中很容易翻倒。 薛林指出,水下机器人的机械臂很短,其很大一部分成本都花在了“气钱”上。 一般来说,消防机器人主要功能的成本远低于辅助功能的成本。

“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劳动力。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从事重复性的工作,让人类解放出来从事创造性、有趣的工作。” 达特曼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黄晓庆介绍了云端智能机器人。

黄晓庆认为,机器人不是一个简单的装置,而是一个系统。 通过5G网络,可以连接到“阿凡达”的本体,这是云端智能机器人的定义。

在仿人机器人的制造过程中,如何利用电机来控制和模仿人类大腿,让黄小庆很困扰。 这个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他提出了“并行电机”解决方案,让机器人通过深度强化学习训练它们在复杂的并行系统中实现复杂的动作。

机器人如何学习? 他指出,在人工智能“机器人GPT”的推动下,机器人的学习技术方式发生了变化。 “所有人类学专家不需要掌握编程或计算机科学,他们只需要掌握专业技术就可以使用这个平台,让机器人学习。” 技能”。

有业内专家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融合可以开启“实体智能”时代。 “具身智能”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终极形式。

为什么我们需要人形机器人?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该校机器人与机械实验室(RoMeLa)创始人丹尼斯·洪(Dennis Hong)在7岁时就得出了答案。

丹尼斯·洪(Dennis Hong)儿时的梦想是拥有一个可以帮助他倒垃圾和做饭的机器人。 长大后,他成为一名研究人形机器人的机器人科学家。

Dennis Hong研发的“ARTEMIS”人形机器人在本次机器人大会上展出。 视频中,ARTEMIS在极限踢腿测试中依然能保持稳定,运行速度为2.1 m/s。

“我发现比尔盖茨跟着我,他说很高兴看到ARTEMIS参加2023年机器人世界杯。” 丹尼斯洪说。 ARTEMIS凭借其速度和稳定性参加了2023年机器人世界杯,并在比赛中超越了其他机器人。 其表演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

丹尼斯·洪表示,2050年的“人机足球比赛”中,人类和机器人之间将进行踢球比赛,他希望机器人能够击败人类。

“如果你问我机器人什么时候可以真正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三年前我可能会说,如果我有生之年能看到它就好了,但今天我不这么认为了。” Dennis Hong在演讲结束时进行了解释。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颖发布的《中国机器人技术产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简述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现状发展集群。 报告指出,从我国机器人领域国家级专、特、新、小巨头企业和上市企业分布情况来看,我国优质机器人企业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河北、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北京、深圳、上海集群。 东莞、杭州、天津、苏州、佛山、广州、青岛等,在本土优质企业的带领下,涌现出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尖端企业。 其中,北京、深圳、上海的机器人产业最为强劲。 东莞、杭州、天津、苏州、佛山等地机器人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广州、青岛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显示出后来者可观的潜力。

大型模型能否成为机器人的“大脑”?

“群体机器人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一个方向,也是人工智能最佳应用的典型案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在演讲中重点介绍了群体机器人协同制造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他举例说,如何确保飞机机身部件的质量和安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他指出,目前这些大型零件主要采用手工加工,缺点是一致性差、效率低。 面对这样的技术难题,王耀南提出了解决方案。 他表示,要形成集群机器人的协同制造模型,可以利用多模态环境感知和高效的云边协作进行调度和优化,形成完整的路径规划,并通过有效的路径规划来指挥调度机器人来完成各种任务。 复杂的任务。

中国科学院沉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刘连庆表示,随着老龄化问题加剧、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无论是服务机器人还是工业机器人都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形机器人涉及到很多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可能会带动一个产业,比如智能控制的嵌入式计算方法、传感器技术等,这些技术也会给其他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带动很多产品。”人形机器人产业就像一个火车头。” 刘连清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刘连清认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可能会取代一些劳动力岗位,但也会创造一些新的就业岗位。 “纺织机械的应用创造了多少新机遇?” 他向记者询问。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约瑟夫·维埃拉在论坛上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需要为劳动力提供更多培训,以便劳动力能够掌握新技能并为担任新职位做好准备。

“机器人当然是为了帮助人类而设计的。很多年前,洗衣机刚出现的时候,它的设计目的就是代替人们做家务的劳动。它存在的前提是你家已经有水、电了。作为一名工程师,我认为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很高兴看到新机器能够帮助人类和社会。”何塞·维埃拉说道。

报告详细解读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图谱。 指出,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应用场景显着拓展,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持续加快,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产品优势凸显。持续增长,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

刘连清提到,他见过国外的聊天机器人,表情“极其逼真”。 现在还搭载了ChatGPT语言模型。 与这个机器人聊天时,“就像与真人聊天一样”。

“这将对服务机器人产生更大的影响,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机交互能力。” 刘连清说道。

但他也强调,目前,研究人员还无法利用大型语言模型将语言直接“翻译”成机器人运动指令。 机器人的动作由运动代码控制。 目前的技术难点是如何将人类的高级语言转换为可执行的低级指令,然后传递给机器人。 用刘连庆的话说,如果他想用ChatGPT给机器人一个大脑,“目前还不可能”。

未来的机器人会是“有血有肉”的吗?

一代材料就是一代装备。 刘连庆长期从事微纳机器人和仿生机器人研究。 他表示,要开发与人类有更多互动的机器人,就必须使用“更软”的材料; 机器人必须使用高电压、高强度的材料; 而他正在研究的仿生机器人必须使用生物活性材料。

“简单来说,这种机器人就是‘有血有肉’的。” 刘连清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他研究的领域不仅与自动化有关,还与再生医学和脑科学有关。 微纳机器人可以执行纳米尺度的任务,可以进入人体血管进行诊断和药物输送。 目前,微纳机器人面临的主要瓶颈是能源供应和材料问题。

“材料很重要,什么样的材料可以进入人体并长期存在,不会引起特定的反应,并且可以通过一些外部设备来控制?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像细胞一样可以直接提取的材料从血液中获取能量,从这里获取能量是最好的。” 柳连清感慨道。

报告指出,机器人通用性和前沿技术快速发展,电子、机械、生物、材料等大量科学技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融合创新。 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建设成为中国机器人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一是新技术加速融合创新突破; 二是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第三,大型模型将成为机器人智能的大脑; 四是机器人助推行业数字化转型,五是机器人生态加速融合共生。

在刘连庆的设想中,未来理想的状态是提取免疫细胞,并将其转化为微纳机器人。 此类机器人甚至可以绕过血脑屏障,直接到达神经胶质瘤患者的大脑中输送药物。

和刘连清一样,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伟也关注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人类医生需要10多个小时的手术,机器人只需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完成。” 杨威指着大屏幕上的机器人手术图片说道。

杨威主要介绍了“人机融合Avatar系统”,通过人机共享控制,将机器人的功能与操作者的智能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机器人能够按照人类意愿完成任何事情的目标随时随地。

他指出,未来深度人机共享控制将进一步发展。 他认为,这种控制的优点在于,人们自然而然地控制了大脑回路。 随着数据的积累和磨合,数字助理可以逐渐掌握人的控制习惯,从而提高机器控制在指令融合中的比重,减少人的参与。 ,提高用户体验和工作效率。

“我们为这个人形机器人穿上了衬衫、裤子和鞋子。” 浙江大学副教授、云深科技创始人朱秋国播放了一段视频。 视频中,人形机器人“悟空四号”与大学生一起行走在浙江大学校园的斜坡草地上,学生们正在测试其稳定性。

“未来,我们还将研发更加灵活、稳定的人形机器人。” 朱秋国在讲话最后说道。 (见习记者李瑞轩、记者张淼)

机器人编程培训机构排名_机器人_机器人少儿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