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工程机械逆周期智能数字化加速海外市场飙升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永华 湖南报道

 

近两年陷入下行周期的工程机械行业却迎来了难得的好消息。

11月7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统计26家挖掘机制造企业,销售各类挖掘机2.05万台,同比增长8.1%,是今年以来最大的同比增幅。

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工程机械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407.34亿元,同比-25%,归属于股东净利润159.10亿元,同比-50%。 % 去年同期。 但从单季度业绩来看,第三季度的降幅仅为-7.6%。

中联重科副总裁郭学红坦言,上一波高峰始于2016年,一直持续到2021年4月,景气周期结束。 近两年,受COVID-19疫情、经济结构调整、房地产低迷等多种不利因素叠加,工程机械制造业进入相对低迷周期。

尽管如此,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在本次周期中的表现与2012年开始的衰退周期有所不同——巨头们的业绩确实有所下滑,但它们都拥有数十亿元的利润。 今年前三季度,整体上市后,徐工机械(000425.SZ)营收751.10亿元,同比下降19.82%,净利润46.76亿元,同比-同比下降31.33%; 三一重工(600031.SH)营收591.65亿元,同比下降32.98%,净利润35.97亿元,同比下降71.38%。 上个周期的谷底,2015年,三一重工净利润仅为496.1万元,濒临亏损; 山推股份(000680.SZ)2015年亏损8.76亿元; 厦门工程股份有限公司(600815.SH)2015年、2016年分别亏损10亿元、26.9亿元。

在风风雨雨中,中国各大工程机械企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出了能够抵抗周期的新机体。

聪明地完成,“我们基本上不会受到周期的影响。”

10月31日,工信部公布了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在今年首次提出的“数字化试点”方向中,共有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8家装备制造企业入选。

数据显示,“数字化领航”的目的是打造一批技术实力雄厚、商业模式优良、管理理念新颖、优质高效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

中联重科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面的努力堪称“All in”。 根据规划,在总部所在地长沙,中联重科将腾出现有各大园区,改建占地逾万亩、总投资约1000亿元的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将聚集中联重科的产业,涵盖长沙五大园区成熟的装备制造业,以及新增的战略新兴产业和关键零部件产业。

据中联重科提供的信息,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将汇聚8家全球领先的灯塔工厂、300条智能生产线、600余项生产线专利技术以及国际标准秘书处。 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综合性工程机械产业基地。 生产效率将大大提高:每30分钟可下线一台混凝土泵车,每18分钟可下线一台起重机,每7.5分钟可下线一台起重机。 上线一台高空作业平台产品,每6分钟即可下线一台挖掘机。

中联重科副总裁孙长军表示,目前,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已进入“边建边投产”阶段。 挖掘机械智慧园区已全面投入运营。 “挖掘机械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单元。

不仅是中联重科,数字化、智能化也是整个行业的选择。 柳工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光安表示,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传统技术的成熟和新技术的研发是行业洗牌的原因之一,也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认为,数字化是渡过周期的法宝。

三一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戴庆华表示,完成智能制造转型后,三一已经摆脱了周期的束缚。 2011年,三一集团拥有员工7万多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工人,销售额最高达到750亿元。 随着智能制造不断深入,其年销售额较上周期峰值增长了一倍以上,而一线工人却减少了一半以上。 “如果未来3000人完成3000亿元,我们基本不会受到周期的影响。”

数据显示,目前三一重工已规划建设46座灯塔工厂(国内45座、国外1座),投资114亿元。 27 个已完工并达到容量。 灯塔工厂的人力效率提高了46%。 预计2022年全部竣工,预计年收入超40亿元,投资回收期仅2至3年。

不仅生产制造走向智能化,工程机械产品也越来越智能化。

曾光安表示,柳工充分发挥全国唯一的土方机械工程研究中心的平台作用,探索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研发出全国首个5G智能化遥控装载机,实现千里行进的目标。 外部控制的设备施工作业; 行业首创三款无人驾驶工程机械,引领行业进入无人驾驶新时代。

今年8月,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总结道,企业加大投入,一批大型无人矿用自卸车、装载机、挖掘机等已实现工程应用,辅助操作、状态管理、机器集群。 具有管理、安全防护、特种作业、远程控制、故障诊断、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的智能工程机械,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了施工难题,满足了用户需求。

国际化进程加速,我国工程机械企业销售总额份额首次跃居第一

苏子孟表示,根据协会统计的海关数据,工程机械产品出口额从2012年的191.6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340.3亿美元,增长77.6%。 海外研发、制造、营销、服务、人力资源等进一步完善和完善,成为拓展国际市场、树立国际品牌的有力支撑。

国际化成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对抗周期的又一法宝。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11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挖掘机出口销量89453台,同比增长67%,占总销量的41%。

中联重科分管海外业务的副总裁王永祥表示,过去海外市场绝大多数被欧美日韩企业占据。 国内工程机械经过30年的发展,整个行业得到了升级,产品竞争力显着提升。 从2021年2018年全球50强榜单来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在全球50强中的销售总额份额也首次位列第一,超过美国,并从上年的17.7%飙升至24.9%,位居全球工程机械市场第一。 第一名。

“目前,我国工程机械市场容量约占全球市场的1/5,这也说明海外市场仍然存在非常广阔的市场需求。” 王永祥说。

三一重工公告显示,2022年1月至9月,公司实现国际销售收入258.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3.7%,增速较上半年加快10.8个百分点。

三一集团董事、执行总裁兼总工程师易小刚认为,国内市场逐渐饱和。 未来,世界在国际市场上将拥有更加光明的前景。 中国制造业达到现在的水平后,会慢慢走向国际市场,与国外厂商竞争。 竞争对手竞争。

近两年,中国工程机械为何在海外市场猛增?

王永祥认为,近两年中国工程机械在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一部分是由于疫情后海外经济复苏,工程机械需求增加; 但更重要的是,我国工程机械的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 经过国内建设环保测试的产品,性能在国际上极具竞争力。

此外,“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实际上是中国供应链优势的典型代表,同等性能或性能更好的产品往往可能比欧美产品成本和售价更低,产品竞争力显着。” “我国高端产品出口已经到了突破的临界点,进入了快速排挤国外品牌的发展阶段。” 王永祥说。

在易小刚看来,中国工程机械产品之所以能够与海外巨头竞争,离不开智能化带来的产品品质提升和成本优势。 “如果我们的智能制造不提高,可能就不行了。” 优势。”

普茨迈斯特(业内有“大象”之称)曾是全球混凝土机械行业第一企业,后被三一重工收购。 “现在,‘大象’的员工来到这里看到我们的智能制造,他们都感到震惊。现在我们也正在把我们的智能制造经验转移到欧洲和美国,以降低欧洲工厂的成本。” 易小刚说道。

尽管正处于高速增长之中,王永祥坦言:“中国产品最大的短板是品牌,客户认可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易小刚认为,民族品牌非常重要。 无论是哪家中国企业的产品,“到了国外,人们不会说三一有多好、中联重科有多好、徐工有多好,他们都认为这是中国的。” 该产品现已上市”!

他表示,在海外,中国工程机械产品的声誉越来越好。

王永祥表示,海外客户使用后发现,中国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比想象的要好很多。 “一旦我们进入海外市场,让客户有机会了解中国制造的工程机械,就会很快在当地市场传播,比如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等市场。”

券商研报分析称,2022年一季度,我国对亚洲、欧洲、北美、南美出口销售占比分别为41.5%、23.3%、12.0%和8.8%,我国工程机械出口销售对金砖国家分别占41.5%、23.3%、12.0%和8.8%。 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其中以巴西和俄罗斯增长最为明显。

易小刚表示,工程机械产能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铁建、中国建筑等企业在国际上承接了大量项目,“把中国工程机械带到国外,中国工程机械可以随处可见。”

海外市场激增之后,各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方式也在持续深化变革,本土化是共同选择。 例如,2009年,柳工印度工厂建成投产,标志着柳工从海外营销向海外制造转型。 截至今年上半年,柳工已拥有4个海外制造工厂和5个海外研发基地。

王永祥介绍,中联重科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市场网络、服务体系遍布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 在全球建立了30多家子公司和10个生产基地,海外当地员工超过2000人。 “对全球市场的分析表明,中国工程机械海外扩张至少可以保持5-10年的增长。中联重科将继续加大对海外人员和财产的投入。按照计划,我们将实现每年更多的增长。”海外业务占比超过50%,未来五年海外业务的发展将具有较高的增长韧性和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