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教育智能硬件市场及用户洞察报告
教育智能硬件丨研究报告
核心总结:
当风大,帆满的时候
从学校需求来看,教育行业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任务艰巨而重大。 教育智能硬件体现了平衡大规模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核心价值。 时代的发展对各类教育智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硬件设定了更高的期望。 从家长需求来看,在疫情持续影响、消费降级的社会背景下,调查数据显示,近30%的教育智能硬件用户认为,未来在教育智能硬件上的支出将保持在2019年的水平。占教育总支出的比重。 支出的20~30%,乐观积极。 这就是“风力”。
在“双减”政策影响下,教育智能硬件成为各大教育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传统教育培训机构、传统硬件厂商以及互联网等科技公司纷纷进入该行业,发展态势蓬勃发展。 在时代背景的推动和厂商的积极实践下,教育智能硬件新品类不断涌现,功能日益丰富,生态日益完善,商业模式不断演化。 这就是“扬帆起航”。
传承创新开启新征程
教育智能硬件中主导且持久的品类是“学生平板”和“儿童智能手表”。 新兴品类在功能、造型、材质、价值核心等方面对传统品类进行继承和创新,从而开启新时代。 发展历史。
传承体现在对传统五金品类价值核心的发展和借鉴。 与学生平板电脑相比,儿童智能手表功能更集中、价格更低、便携、易于携带。 错题打印机、扫描笔、电子单词卡等都继承了这一特点,并找到了更多急需的痛点。 作为集刚需、便携、低价于一体的单一功能品类,它们持续不断上涨。 这就是“继承”。
创新首先体现在传统品类的形式和功能上的创新。 在疫情、政策和技术发展的综合影响下,学生平板电脑屏幕尺寸变大,更适合上网课; 材质上采用类纸屏幕更加护眼; 配件配备智慧眼,实现更好的交互体验; 功能利用AI技术,更加贴近因材施教的核心理念。 创新还体现在新的品类形态上。 例如,智能作业灯从桌面场景出发,通过多个摄像头实现作业批改和视频交互; 以智能钢琴为例,通过光学习和声音识别,打造出软硬件一体化的智能钢琴,降低学习钢琴的门槛。 这就是“创新”。
教育智能硬件概念分类
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功能和智能连接终端
“教育”指的是“领域”。 教育智能硬件是从消费电子领域延伸到教育领域并作用于教学过程的产品;
“智能”指的是“能力特征”,首先要求功能的智能化,即传统教育硬件的智能化升级。 其次,需要智能连接,可以通过无线、蓝牙等方式与其他硬件连接;
“硬件”指的是“产品形态”,即可以直观感知和操作的智能终端。 它是信息资源的载体和信息交互的媒介。
因此,“教育智能硬件”是指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具有多种功能、智能连接的信息交互终端。 按照主要用户可分为教师智能硬件和学生智能硬件。 按领域可分为消费级和机构级。 本报告涵盖多类产品,以学生使用的消费级教育智能硬件为研究重点。
教育智能硬件的本质内涵
教育智能硬件的本质是教学媒体的创新升级
从狭义上理解,教育就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承。 对于教育智能硬件来说,真正有意义的不仅仅是信息和内容,其价值还体现在教学媒介的属性及其带来的可能性和教学。 改变。 脱离数字技术的影响,从传统教育场景来看,师生之间的三种主要教学媒介是黑板、书籍和笔记本。 “黑板”主要作为教师的展示媒介,“书”主要作为知识内容。 “此”作为载体,主要作为学生实践的媒介。 现有的教育智能硬件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这三类教学媒体的创新和升级。 其价值路径首先体现在教学媒体的升级,其次是教学资源的整合,最后是教学效率的提升。 比如交互式白板首先是黑板的数字化升级,其次是课件和教学工具的资源整合,最后是师生课堂互动效率的提升。 再比如,扫描笔首先是词典的数字化形式,其次是多版本词典和英语教材的资源整合,最后是学生查词、翻译、发音效率的提升。实践。
市场现状——市场规模
消费市场431亿,综合型和单一功能型产品日趋势均力敌。
从综合品类来看,受疫情和“双降”政策影响,学生平板供需爆发式增长,推动综合产品市场空间进一步激活; 同时,智能工作灯尚未找到健康的盈利模式; 学生PC市场认知度和市场空间尚未打开; 早教机受新品类冲击,处于缓慢发展期。 从单功能品类来看,扫描笔遵循黑马特点,持续高速发展; 错误打印机、电子字卡前期发展势头强劲,但后劲略显不足; 智能乐器逐渐受到市场关注,发展潜力巨大; 儿童智能手表普及率普遍较高,随着出生率下降,未来可能呈现负增长趋势。 总体来看,综合型和单一功能型产品逐渐趋于势均力敌。
学生平板-发展趋势
春雨后蘑菇:多重因素叠加下综合类产品供需双方爆发式增长
当前学生平板的普及受到疫情、政策、技术等多重因素影响。 可以看作是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学生平板还具有满足高用户需求和高市场预期的品类特征。 在疫情、政策、技术的驱动下,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互动,推动了该品类的火爆。 传统制造商、转型制造商、新制造商动作频频。 比如,在“双减”政策影响下,从需求端来看,内置教育资源的学生平板成为部分家庭转移教育焦虑的出路。 从供给端来看,教育智能硬件已经成为传统教学培训机构和在线教育企业转型的方向。 学生平板因其市场空间大、客单价高、综合性强等特点,成为各厂商关注的焦点。 类别。
工作灯-发展趋势
困境:作业辅导场景受限,以损失换成长的模式难以持续
智能任务灯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类,是教育智能硬件厂商的积极探索。 产品聚焦刚需作业、家长辅导的场景。 刚上市时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引发了一些厂商的跟进。 然而,新的品类本身就意味着高昂的初期市场教育成本,而多种功能的聚合也让产品变得更加昂贵,潜伏着通过硬件、依靠增值服务盈利模式难以赚钱的风险。 “双降”政策的到来,恰恰斩断了这种盈利模式。 作业负担逐渐减轻,图片搜索功能被禁止,学科课程转换困难,辅导资质和授课时间受到限制。 新的盈利模式亟待探索。 。 但从产品特性来看,作为护眼灯,其价格偏高,作为学习机,屏幕偏小,作为社交平台,面临着不强大的困难。教育场景需求。 可以通过AR投影等技术创新来提升体验。 这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但仍需验证强调内容价值的教育智能硬件为技术体验付费的逻辑的可行性。
点读笔和扫描笔——发展趋势
推陈出新:新旧品类之间相似产品逻辑的功能延伸和替换
点画笔和扫描笔都是人类手部动作的数字延伸。 点画笔侧重于“点”动作,而扫描笔侧重于“选择”动作。 它们的核心是利用简单的手部动作来获取高效的数字资源。 ,产品本身的技术和内容壁垒都比较低。 从使用范围来看,点读笔主要由3-8岁的儿童使用。 需要配合绘本、课本或贴有二维码贴纸的普通书籍进行学习,主要使用语音输出。 扫描笔的用户范围更广,以中小学生为主,对媒体的依赖程度较低,互动形式较多。 类似的产品逻辑下,随着OCR识别等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成熟,扫描笔作为新品类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点读笔作为老品类的功能,用户群体进一步扩大,交互也进一步丰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更富有。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扫描笔正在取代点读笔。 这也体现在点读笔的销量趋于下降,而扫描笔的销量却持续上升。
智能手写笔-发展趋势
趋于成熟:技术发展和成本降低的背景下,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智能手写笔主要是指针对学生群体,通过点阵、电磁等技术采集普通纸上书写痕迹信息的智能笔。 点阵笔和电磁笔分别通过代码识别和电磁感应技术实现笔迹数据的高效实时采集。 它们具有不改变自然书写习惯、保护视力、数据采集规范化、应用场景丰富等诸多优点。 目前,江西省已实现教师身边作业批改的规模化应用,实现作业减负增效。 全省覆盖率已达80%。 成功入选教育部“双减”典型案例。 智能工作场景应用的可行性。 随着OCR识别技术和点阵编码技术的成熟,教具成本、作业编码成本、智能笔制造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更广泛的大规模应用将成为可能。
便携式单功能产品——发展趋势
传承与创新:具有刚需、便携、低价特点的单一功能品类崛起
儿童智能手表作为渗透率高、销量大的传统品类,具有满足刚需、便携等痛点的特点。 家长可以随时与孩子沟通,确认孩子的位置和安全。 同时,作为一款工具属性较强的产品,硬件本身不依赖内容资源,功能也比较简单,因此儿童智能手表的成本并不高,可以通过硬件本身。 扫描笔、错题打印机、电子单词卡等新兴品类,继承了儿童智能手表的优势,通过寻找更多创新场景,如查词翻译、错题排序、背单词等。轻便易携带 产品的产品设计赋予了产品穿越场景的能力。 同时,随着技术应用逐渐成熟,且产品功能更加集中、价格较低,便携式单功能产品已成为当前教育智能硬件市场的一匹黑马,销量可观。 同时,由于该类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技术和内容壁垒较低,行业内厂商跟进门槛较低,市场迅速成熟,竞争激烈。
国内外品类差异对比——品类分布
关注国内学科,关注内容效率 vs 国外质量,关注互动体验
就消费市场而言,国内外教育智能硬件品类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从品类丰富度来看,与国外市场相比,我国教育智能硬件品类较多。 从重点领域和品类成熟度来看,我国重点关注学历教育智能硬件,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学习效率的提升。 比如学习平板经过不断迭代,细分类型和成熟度都高于国外。 同时还有电子单词卡、错题打印机、智能作业灯等创新品类。 仅在学生PC这个范畴,与国外的应用相比还处于早期阶段。 国外注重产品品质,更注重学生的互动体验,比如类型丰富、应用更加成熟的教育机器人。 不过,中国在早教机、点读笔、儿童智能手表等方面也相对成熟。
品类增长路径分析
产品力→渠道力→模型力→生态力
从教育智能硬件的发展来看,可以概括为从“产品力”到“渠道力”到“模型力”再到“生态力”的成长路径。 “产品力”主要解决“点”问题,即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这是后续路径的出发点和基础。 “渠道力”主要解决“线”的问题,即通过哪些渠道,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用户。 比如教育机构转型为硬件,有内容、有老师、懂学生、懂教育,但可能缺乏硬件销售渠道,不同品类的适用渠道也不同。 “模式发力”主要解决“拉线”的问题,即寻找健康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比如,智能工作灯销量虽可观,但“双减”后尚未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供血。 生态力量主要解决“从线到面”的问题,即通过生态的创建或整合,保持用户粘性,连接更广泛的用户。 这对用户规模要求很高,比如苹果、小米的生态。 目前具备这种潜力的教育智能硬件就是小天子手表。
购买类型
学生平板电脑最受欢迎,笔、手表、台灯等产品持续受欢迎
学生平板电脑是最受家长欢迎的教育智能硬件产品。 购买过智能教育硬件产品的家长中,约70%选择购买学生平板电脑,远高于购买其他产品的家长比例。 第二受欢迎的产品是点读笔、儿童智能手表、扫描笔和智能工作灯,约有30%的家长购买过。 第三个最受欢迎梯队的产品是早教故事机、错题打印机、电子单词卡和听力器,约有10%至20%的家长购买过。 购买教育机器人、智能手写笔和学生电脑的家长较少,主要是因为教育机器人和智能手写笔大多是学校或机构购买的,而学生电脑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品类,还处于初期推广阶段。
考虑因素
最关心的产品功能、教育内容和护眼设计
家长在购买教育智能硬件时,最关注的是产品的功能,即产品能解决什么问题、能在什么场景下使用。除了产品功能外,家长最关心的是产品的教育内容。产品自带,保证孩子不走弯路,学到准确优质的知识。 相对而言,家长对硬件本身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护眼属性上,而较少关注外观设计、能否连接APP、尺寸大小、是否有屏幕等。 这主要是因为视觉问题是高度不可逆转的。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是导致儿童视力问题的原因之一。 因此,家长在购买智能硬件产品时,会特别关注产品的护眼性能。
支付意愿
家长子女教育支出分配逐渐向硬件产品倾斜
家长每年在孩子教育上的总支出基本在1万元至10万元之间,其中为孩子花费2万至4万元的最多(37.1%)。 目前,家长对教育智能硬件的投入在10%到30%之间。 对于未来的支出预算,计划将教育总预算的10%-30%用于硬件的家长比例有所下降(72.4%至56.3%),而计划支出超过40%的家长比例则有所上升显着(4.6% 至 15.7%)。 这主要是因为双减后,家长用于儿童学科培训的支出大幅减少,购买其他教育产品或服务的预算也相应增加。 随着智能硬件产品的不断完善,艾瑞预测,未来家长将在教育智能硬件产品上投入更多预算,并通过升级学习工具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功能期望
最期待的功能是解决具体教育问题,其次是新技术体验
本次调查基于KANO模型,从满意度——用户提供该功能后的态度和必要性——用户缺乏该功能后的态度两个方面双重判断了用户对以下产品功能的期望。 其中,期望属性是用户最期待的产品功能点,吸引力属性是锦上添花的功能点,本质属性是用户认为必须具备的功能点,冷漠属性是用户“不喜欢”的功能点。 具体来说,用户对教育内容期待较高,期望教育智能硬件产品拥有专属教育资源、名师课堂; 人们对指导也抱有很高的期望。
自主学习——解决方案
产品相互配合,为孩子自主学习提供全方位帮助; 目前家长最满意的是作业灯和平板产品
智能工作-解决方案
1)帮助老师轻松分层作业; 2)收集并使用数据实时监控作业完成情况; 3)智能批改,减轻教师压力,统计更准确
教学互动-解决方案
硬件作为终端,解决信息显示和直播课堂的问题。 教学交互的核心仍然在于丰富的软件应用工具。
行业趋势展望
产品功能:硬件可能成为标配,综合型和单一功能型产品将长期并存。
在教育数字化改革背景下,教育智能硬件是必要的工具和载体。 一方面,作为教学资源终端,可以实时向每个用户提供教学内容和服务,有助于实现大规模教育。 另一方面,作为数据集成的个人终端,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成为最了解学生、帮助每个学生个体发展的智能终端。 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结合或许会让教育智能硬件成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标准。 根据功能的丰富程度,教育智能硬件可分为综合型和单功能型产品。 学生平板等综合产品可以实现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学业数据整合,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扫描笔等单一功能产品,产品功能更加精简、专注,在扫描识别领域提供极致的用户体验。 综合品类和单一功能品类各有自己的核心优势,未来可能会长期共存。
人机交互:非感官输入、多感官输出交互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趋势
学生通过教育智能硬件进行学习本质上是一个人机信息交互的过程。 硬件的信息输入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过程,它代表了学生的表达方式,从键盘打字到面部表情和动作的采集。 努力程度逐渐降低,更有利于学生的表达和参与。 因此,硬件信息输入的不敏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发展趋势。 同时,硬件的信息输出是学生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代表了学生的获取方式。 从文字阅读到全息图像,学生的感官调动水平逐步提高。 从看、听、分析、理解到深切感受,感官参与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记忆,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硬件信息输出带来的多感官交互是另一个符合教育规律的趋势。 总体而言,在输入端,教育智能硬件应不断简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降低门槛; 在输出端,教育智能硬件要更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育内容:编程、音乐、体育等优质教育硬件或迎来利好消息
素质教育智能硬件的良好发展是政策支持、硬件特点和国外案例共同影响的结果。 首先,在政策支持方面,“双降”后,科目与非科目培训政策分类管理,科目培训受到严格限制,非科目产品迎来利好消息。 政策鼓励各地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标准之一; 其次,在硬件特征上,素质教育涵盖德、智、体、美、劳等多个维度,具有全面性、灵活性的特点。 通过智能硬件进行多感官交互,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最后,从可借鉴的案例来看,国外主要以优质产品为主,如教育机器人,种类丰富,应用较为成熟,而国内优质硬件产品相对较少,仍有市场空间。
企业运营建议
营销推广:注重用户教育,提升产品体验,提升用户价值
根据用户购买教育智能硬件的时间间隔、更换意愿以及累计成本,可以将用户分为重要用户和一般用户两类。 重要用户认为该产品给自己或孩子带来了更大的帮助。 以作业/预习、复习场景为例,重要用户认为使用教育智能硬件产品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明显高于普通用户。 因此,教育智能硬件厂商可以通过差异化的功能设计来提高普通用户的用户体验或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使用帮助,从而扩大普通用户的价值。 另一方面,重要用户的教育背景相对较高,更容易接受科技产品,而普通用户对科技产品的接受度相对较低。 因此,厂商需要采用更大众化的方式来推广产品,提高普通用户和潜在用户的知名度。 验收。
产品功能:更大程度地解放父母,成为孩子成长的伙伴
艾瑞咨询于2022年9月对479名孩子就读幼儿园、小学、初中或高中的家长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理想的教育智能硬件产品的特点(无论技术能否实现)。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parents most expect related products or services that can replace their “work” to help them check their children’s homework, dictate words, and urge their children to study and do homework. In addition, parents expect that educational smart hardware products can become their children’s “friends”, help their children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ers, regulate their children’s bad emotions in a timely manner, and provide regular feedback to parents on various problems that their children may have. In addition to daily learning needs, parents also expect that educational smart hardware products can provide children with safety education and popularize science, nature and humanities 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