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ToB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下一个蓝海

穿戴智能手表_智能穿戴_穿戴智能设备有哪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字| 大脑身体

不久前,我们团队的一位成员参观了一个智能煤矿项目。 回来后,他不断感叹:地下太难了,真的太难了。

他说,穿着厚重的工作服一到地下几十米的矿井,就受到高温、潮湿和地下水的袭击。 他全身皮肤都湿透了,感觉很不舒服。

在这样的环境下,井下作业人员往往要一次停留几个小时,矿井管理人员也必须每周多次深入一线,深入井下。

如何实时了解井下作业员工是否安全健康? 可穿戴设备无疑成为了最佳选择。

据了解,山西煤矿已经在进行智能化建设,利用可穿戴设备保障矿工的健康安全。 他们可以通过个人穿戴获取数据,实时监测个体生物体征,进行分析和预警,提高井下员工的作业安全。 在井上,筛查和预防弱势群体,降低作业风险和健康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穿戴+矿工安全并不是一个空泛的计划,也不是肤浅的尝试。 反而被山西煤矿纳入智能化生产运营管理打分指标,成为有章可循、有依据的解决方案。 您可以信赖的长期保护。

穿戴智能设备有哪些_智能穿戴_穿戴智能手表

风起于清平末。 在工业智能化的趋势下,将智能穿戴设备引入员工健康管理,正在掀起可穿戴市场的新浪潮。

与复杂多样的ToC个人健康市场相比,更加垂直化、专业化的ToB商业健康市场——智能可穿戴设备,或许最先火爆。

十二年后,可穿戴设备再次出发

五金行业有12年一个周期。 从电脑、智能手机,到AIoT,孕育、成熟、爆发、迭代大约需要十二年的时间。 这种硬件生命周期规律也体现在可穿戴设备上。

谷歌眼镜于2012年面世,随着智能手机创新空间逐渐缩小、市场增长接近饱和,它成为智能终端行业的下一个热点,引发市场热情。 当年,它还被称为“智能可穿戴设备”。 设备第一年。” 此后,初创公司和各大制造商纷纷投入研发,热钱涌动,消费者看到了运动手环、手表、珠宝吊坠、身体贴片等各种可穿戴设备。

百花齐放,经过几年的疯狂生长,智能穿戴设备的硬件形态已经固化为手表、手环。 同时,由于功能雷同、缺乏突出价值点、产品同质化、价格战等多种因素,大量众筹产品和创业项目失败、宣告破产或被收购。 只剩下苹果、华为、谷歌、三星、小米等少数具有核心优势的厂商留在了桌面上。

穿戴智能手表_穿戴智能设备有哪些_智能穿戴

总之,回顾这段历史,就是提出一个全新的问题:近十二年过去了,智能穿戴设备是否已经到了拐点?

我们认为,智能穿戴设备产品日趋成熟,市场正在爆发,而ToB市场可能最先火爆。

过去几年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ToB比ToC开始得早?

上一轮智能穿戴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价值不明显。

可穿戴设备要真正起步,还需要切入高频刚需场景,让人们真正感受到产品的价值。 上一轮的智能手表、手环往往作为手机的延伸而存在,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划分,比如计步、接打电话、回复消息、NFC支付等,部分功能与手机重叠。 甚至竞争。 在健康场景中,当时的传感器、算法等软硬件还处于早期阶段。 在检测体温、心率、睡眠、运动姿势等体征时仍存在一定误差。 精度不如专业运动手表和运动手环。 尽管数据记录准确,但由于数字健康研究刚刚起步,软件服务也不足,无法提供有效的健康建议。 即使用户知道睡眠数据、行走步数等数据,除了发朋友圈之外,似乎也没什么用处。

因此,当时ToC市场的大众消费者很容易给人留下“鸡肋”的印象。

几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产品价值的明确性。

如今的可穿戴市场,尤其是智能手环和手表在硬件产品中的功能已经比较清晰。 以苹果iWatch、华为Watch、谷歌Pixel Watch或Fitbit等为代表的头部厂商,都已经集成了智能穿戴产品。 它聚焦健康领域,重点加强计步、睡眠、体征监测等功能,与智能手机、智能耳机等设备形成明显区别。

其次,数字健康产业的成熟度。

硬件方面,围绕智能可穿戴设备,出现了针对健康功能定制的更小的传感器和高精度组件,可以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持续检测健康体征。

在软件方面,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模型不断演进,在更全面的维度进行分析,从最初的三、四维度延伸到七、八维度,让监测结果更加精准,提供主动健康的决策。 例如,苹果iWatch可以识别帕金森病患者手部的震颤频率。 华为Watch探索是否可以通过监测心率来对房颤等心脏病进行预警。 荣耀TWS耳机引入“核心体温拟合”算法,精准估算体温。 算法层面的突破,让数字技术与健康管理的结合变得有价值。

在服务方面,智能穿戴设备已经开始融入社会体育体系。 例如,嘉兴市探索了“考核辅导”新模式。 通过社区体育场馆,将设备采集的数据用于居民运动指导,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质量。

总而言之,智能穿戴产品和行业已经从朦胧的探索期进入了下一个高可用周期。

健康需求是人人共有、人人关心的,是消费者购买的最强动力。 既然如此,相比拥有庞大受众的To C市场,为何To B市场会率先再次启动智能穿戴市场呢? 有以下三个原因。

理由一:聚焦场景比无处不在更有价值

与手机或专业医疗检测仪器相比,智能穿戴设备的价值在于其便携性和移动性。 因此,不可能要求用户只在单一环境下使用。 多样化的生活场景、快速变化的环境因素以及广泛的人口差异带来的技术挑战是巨大的。

北京体育大学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们,可穿戴设备通过传感器采集身体参数,如肌电、光反射率等,而人体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 这些参数对应的生理效应是哪些,需要不断探索。

智能可穿戴设备本质上是对健康风险因素的控制和干预,其价值由个体风险、干预强度、预期收益等决定。

例如,一个低风险的健康人可能会觉得使用智能手表检测血糖是过度干预,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焦虑。 高危糖尿病用户会觉得智能手表的干预力度不够,不如专业血糖仪准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智能穿戴设备对健康管理的价值因人而异。

因此,提高可穿戴设备的干预价值,需要聚合场景、人群、需求。

相比多样复杂的ToC使用场景,ToB商业健康场景更加聚焦,工作环境可控性强,重复动作规律可循。 因此,ToB健康管理的需求和数据都比较明确,因此智能穿戴设备的干预效果会更好。

以环卫工人为例。 随着炎热天气的到来,他们在户外工作时很容易中暑。 严重中暑的概率大大增加,甚至会带来危及生命的后果。 过去主要依靠人工管理,由环卫巡视员巡逻检查,效率低下,难以及时发现环卫工人的健康风险。 为了防范这种垂直场景的职业安全风险,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有针对性地收集数据。

例如,杭州某地,向一线环卫工人发放智能手环。 小区里有很多老年环卫工人,这些手环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 实时监测佩戴者的生理指标。 如果某人的异常心率持续超过预警标准,则会自动向后台发送警报。 如果信号丢失或者在某个地方停留超过一定时间,可能会产生安全风险,监管平台也会收到通知。 至报警信号。 如果环卫工人在工作中感觉身体不适,还可以使用一键呼叫功能呼叫班组长。

类似的问题还包括伏案工作的员工肩部和颈部过度劳累; 互联网技术人员等高强度工作者情绪压力或心血管异常; 采矿工人尘肺、高温、井下失去联系等职业风险; 以及户外工作者需要关注的心脏和大脑。 血管问题等等…

一旦出现对健康极其有害的问题,实际上只需要低强度的干预即可。 例如,通过便携式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识别单一特征的异常指标,提示长期疾病风险,预防风险因素的发生,可以提前预防。 和风险规避,为什么不呢?

总体而言,一些关键岗位和职业人员个体健康风险较高,接受干预意愿强,对新技术耐受性强,可穿戴干预成本低,健康回报大。

因此,聚焦特殊的ToB场景,专注于针对性的算法,可以更清晰有效地释放智能穿戴设备的产品价值。

理由二:健康干预,ToB比ToC更有力量

最近流行一种说法,年轻人只知道“多巴胺”,中年人只知道“内啡肽”。 这意味着,当你年轻健康的时候,你喜欢垃圾食品、含糖饮料等多巴胺带来的即时快乐。 人到中年变得亚健康时,才明白运动带来的内啡肽有多么好。

由此不难看出,智能穿戴设备想要在健康干预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其实还得对抗用户的“懒惰本能”。

因此,对于提高智能穿戴产品的干预效果,ToB场景可以发挥比ToC更强的作用。

一是数据。 ToB 更愿意收集健康数据。

智能可穿戴设备需要测量和感知生理体征数据,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在ToC场景中,比如家庭健康服务,很多人担心健康设备过于激进,会导致隐私泄露,对新产品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然而,在ToB场景中,智能穿戴设备往往作为智能管理系统的终端,个人健康数据将托管在企业或行业的IT基础设施上。 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数据保护规定,打消员工对佩戴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顾虑。 关注度高,对健康管理的遵守程度较高。

二是服务。 ToB的持续监控更加可靠。

了解长期健康趋势需要持续监测。 而对于智能穿戴厂商来说,除了苹果、华为、谷歌等少数厂商,在数字健康领域投入了十几年,在医疗研发、基础设施、平台框架等方面都有深厚的积累,所以他们的产品和服务都比较稳定。 等推出的智能穿戴产品在大量创业公司倒闭退出,或者硬件公司策略发生变化后,就不再更新,无法升级迭代。

聚焦ToB场景下的商用健康设备,作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的一部分,需要在日常运营中持续发挥健康管理作用。 因此,也有专业的开发人员进行定制开发和维护。 在设备升级、功能改进、持续监控等方面都更有保障。

因此,介入意愿更强、介入效果更好,智能穿戴产品在ToB市场上将更有说服力。

理由三:商业成功,ToB才是希望所在。

医疗健康领域其实是亚马逊、苹果、谷歌、国内BATH等科技巨头正在进入的方向。 但技术研发是一回事,能否转化为商业成功又是另一回事。

智能穿戴产品的生命力在于技术与商业落地的结合。

此时此刻,ToC市场很难令人信服,消费者往往会理性、谨慎地做出购买决定。 除了登山、潜水、极限运动、老年人等垂直群体外,智能穿戴设备的受众必须向外延伸,而ToB商业场景健康管理才是希望所在。

从员工角度来看,他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

有调查显示,与节日礼物、购物卡、旅游、聚餐等福利相比,健康医疗是员工的第一大福利,包括体检、医疗服务、员工心理关怀计划等。其中,智能穿戴产品作为早期预防、早期干预的第一道防线,在企业人文关怀中将越来越不可或缺。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只有员工的健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是生产的可持续性。 日本经济学家盛冈浩二在《过劳时代》一书中以日本社会为参照,提到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过劳问题,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 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显示,壮年工人因过度劳累而罹患蛛网膜下腔出血、心肌梗塞等疾病,导致猝死的人数超过了2017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同年。 即使没有过劳死,大量的日本中青年工人仍然过着亚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才的磨损和过度消耗,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损失。

另一方面,关注职业健康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必要义务。 国家疾控局、国家卫健委印发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报告》明确规定,对丙类用人单位要实施严格监管,加大抽查频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检查。 一类、乙类用人单位还将进行抽查,降低职业病危害风险。

从国家到个人,对职业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 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够更好地满足商业场景下的健康管理期望,从而刺激购买意愿。

例如,在ToC场景中,通过日常陪护对话准确捕捉个人情绪并解决心理疾病实际上是具有挑战性的,目前的研究结果也没有明确的支持。 然而,在商业场景中,很多负面情绪往往是偶然的,与环境有直接关系。 可以采取一些及时的干预方法来帮助调节。

例如,如果智能手表检测到员工情绪低落、情绪低落,可以为其配备一些刺激性稍重的饮料,这样可以显着提高情绪唤起程度。

随着数字健康技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商业健康场景中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将日益显现。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当前的智能穿戴市场:技术价值更加清晰,商业效果有保障,产业落地潜力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ToB商业健康往往与产业智能紧密结合,数量大、需求量大。 因此,行业和企业在选择车型时也会趋于保守和谨慎,会选择更多有实力、技术可靠的企业。 ,与安全可靠巨头合作,“打包”采购,作为智能云边端解决方案的“端”组件。

因此,这也是一个“默默发财”的市场,其带来的价值可能不会很快被大众感知到。 相反,它被用作沙漠、矿山、深海、户外作业的“黑科技”。 默默守护着每一位劳动者。

智能穿戴设备的新一轮周期正在悄然开启。 智能手机已经老了,元宇宙也很遥远。 硬件消费的下一个蓝海是智能可穿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