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士说丨两院6位院士为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智能建设建言献策
前言
7月8日,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行。 世界智能互联,全民“智慧”成城。 因为这次大会,世界的目光转向中国,“人工智能”、“智能建筑”等相关话题成为行业热搜。
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提到“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技术,是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产业转型”。 通知还提出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智能化阶段目标: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和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从人工智能技术到人工智能与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 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转型有何关系? 疫情期间人工智能如何帮助我们?
本条推文小编收集了2021年各大论坛发布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关于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发展等的意见。
丁烈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工智能给建筑行业带来新机遇,智能建造推动建筑行业变革,智能建筑产品+智能服务是未来房地产转型升级的方向。”
首先,智能建设有新机遇——人工智能新机遇。 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包括我国,也非常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 就房地产行业而言,促进智能建设协调发展的意见也已出台,智能建设也被纳入“十四五”规划。 它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要利用智能技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智能建造的内涵可以从“软”、“网络”、“硬”、“平台”四个方面来概括。 一“软”指软件定义工程产品; “网”是指工程要素无处不在的互联; 一“硬”,就是不能靠人力建造,需要机器、数字化、智能化工程机械; 一个“平台”,这也是通过搭建一个互联网平台,所有项目主体、所有要素都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互动和协作。
以智慧地产为例,实现转型升级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互联网+到AI+,二是更重要的是从建筑产品到智能建筑终端,或者说智能建筑产品+服务。 提供的不是裸露产品的建筑或居住空间,而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等产品。 与汽车等智能终端一样,下一个智能终端将是建筑。 未来我们的建筑空间可能是一栋楼的智慧健康空间、智慧绿地、智慧生活空间、智慧娱乐空间、智慧学习空间,都在这栋楼里,在家里。
以上内容来源:丁烈云院士2021年7月6日在“第十二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梅红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
“数字化和转型不可避免地是不同的,数字化是基础,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就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完成流程再造和理念转变。”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的重要历史机遇期。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是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着力实现制造业转型。 此轮人工智能变革是大势所趋,核心驱动力是互联网及其衍生品带来的人、机器、物的广泛连接。
我国数字化转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数字化和转型不可避免地有所不同。 数字化是基础,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就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完成流程再造和理念转变。 开放创新是互联网革命催生的新“创新范式”,从机械化思维到大数据思维,从零和博弈到协作共赢,甚至更宏观地说,从工业时代的工业化思维到数字化数字文明时代的思维转变。
高度重视开源创新,有利于打造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新体系,也有利于推动我国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
以上内容来源:梅虹院士2021年7月8日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演讲
李德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真正的人工智能应该是类脑智能。”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应该是“学习”。 现在,所有计算机都只是由软件工程师通过智能编程代码一次又一次地执行。 我们希望这台机器能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新问题。 这就是所谓的新一代人工智能。
机器需要依靠自身的软件、硬件和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通过交互学习和记忆来成长。 机器可能无法改变自己的研发或基础软件,就像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基因一样,但它们可以通过自编程来扩展自己的能力,也可以通过交互提出硬件或基础软件扩展的请求,所以软件和硬件可以配合它更好地成长。 人才,适应环境而成长。
利用深度学习和机器视觉,不仅可以轻松构建智能系统,而且可以使机器实现智能、精确的捕捉和识别。 由于深度学习的使用,这个过程变得更加智能。 这种方法通常涉及图像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等步骤,也属于广义图像识别。
传统人工智能是计算机智能,应该是封闭式人工智能。 新一代人工智能应该是开放的人工智能。 传统的人工智能应该是计算算法和数据。 新一代人工智能应该是交互式学习和记忆。 传统人工智能解决的是确定性问题。 我们要解决的是不确定性。 人工智能。
以上内容来源:2021年4月李德毅院士在“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十周年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工智能可以演绎城市的未来。未来的智慧城市将能够与人互动。未来的城市将是智慧的生命形态。”
智能化改变城市生活,智慧城市的实现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 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 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速度,短短5到10年,城市居民的生活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规划者将成为城市的“终身伙伴”。 如果今天的城市规划者不接受创新理念,他们可能已经接近退休年龄。 ”吴志强感叹,很多老一辈规划师都直言,城市规划和建筑不再只是盖房子,而是种一棵树那么简单。“你会发现,城市可以做很多伟大的事情,只要种一棵树就可以了。一颗树。 ,而且这棵树可以唱歌和你说话,而且还引入了人工智能。 建筑物可能不是固定的,但可能会发生变化。 他们在周六和周日看起来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就需要规划者重新学习、自我更新。
以上内容来源:吴志强院士2020年11月在“第八届“清华同衡学术周””上的讲话
徐宗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工智能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代表,也是沟通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理论和方法。”
人工智能具体从“感”、“知”、“用”三个方面实现其功能。 “感”是智能感知技术,通过模拟人体感觉器官,将现实世界的图像转化为虚拟世界,就像眼睛看、耳朵听一样。 “知识”是指智能认知技术,意味着理解数据的含义。 “用”指的是智能决策技术。 读取数据后,人工智能必须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
由于大数据、机器学习、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突破了“不能用”的阶段,达到了“能用”的技术拐点。 然而,AI从“可用”到“非常有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人工智能主要依靠人来收集数据并建立数据模型。 科学家目前所努力的目标是让人工智能走向自动化、自主化。 数据自动获取并自动生成。 模型是自动构建的。 算法和场景自动切换。 ,无疑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当前最紧迫的问题。
以上内容来源:《广州日报公众号》2021年6月发表的许宗本院士的讲话。
肖旭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加快发展建筑机器人,让机器人进行施工,改善建筑行业的劳动条件。”
智能施工是工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高级阶段,实现泛在传感条件下施工生产水平的提升和现场作业赋能; 它是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技术与管理中信息的感知、传输、积累和系统化过程,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工程项目信息管控平台,通过具有互补性的机器人完成各种工艺作业的施工方法。在给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发挥作用,实现人工智能与施工需求的深度融合。
推进智慧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设工程建设信息模型(EIM)管控平台。 EIM管控平台是为对建设项目全过程、各参与者、各要素进行系统化管控而开发的施工过程多源信息自动化管控系统。
二是数字化协同设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立项、设计、施工等规划阶段进行全专业、全流程、全系统协同规划。
三是机器人建设。 在EIM管控平台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驱动下,机器人可以在工作量大、任务重复、环境危险、体力消耗大等情况下代替人类完成施工作业。支撑智能施工的基础工作是三维图形描述、图形引擎和平台的开发,以及建筑物三维空间描述和真实表达的系列软件的开发。 智能施工应特别强调机器人在现场施工中替代人工,从而改善建筑行业的劳动条件,逐步实现施工现场少人直至无人施工。
以上内容来源:肖旭文院士2021年4月发表的《智慧建设求实效》
写在最后的话
随着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建设的发展,人工智能开始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 我们所接触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都离不开智能技术。 对于人工智能对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影响,您有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吗? 也欢迎您在后台留言。
结尾
1、上述文章中院士排名不分先后。 本文内容由智能建造实验室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