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

浅析智能硬件的内涵

软件

摘要: 硬件智能化已成为当今最热门的发展方向。 然而,目前的这些智能硬件大多不符合“智能”的概念,无法很好地提高用户对流量的需求。 本文通过阐述智能硬件应具备的三要素以及智能供给系统的概念,简要分析了智能硬件的内涵。

自2007年乔布斯推出苹果手机以来,移动网络已成为最有前景的产业。 以“智能手机+移动网络”为催化剂,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发生了改变,催生了新的消费模式和新的生产方式,从而为不同的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无限的发展商机。 但如今,这一技术浪潮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开始放缓。 终端方面:三星手机出货量下滑,苹果手机“神圣光环”早已褪去; 网络方面:虽然全球各地4G建设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整个运营模式仍是3G时代的模式;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收入的主要构成仍然是过去的成功范例,新的增长点仍在探索中。

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瓶颈,不少企业选择聚焦终端,投入资源开发各类智能硬件。 其背后的整个逻辑是:既然仅靠智能手机已经不足以支撑整个4G甚至5G时代的发展,所以应该加入各种运营商来扩大基础。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硬件智能化已经成为时下最热门的发展方向。 但问题是,目前的这些智能硬件是否符合“智能”的概念? 他们靠什么来增加用户的流量需求?

从传统家电企业、初创公司到互联网巨头,他们对智能硬件的理解几乎可以简化为:“硬件+芯片+大数据”。 但这只是充分非必要条件,任何具备这些要素的硬件都不一定成为智能硬件。 智能硬件的关键是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帮助人们做出比以前更简单、更方便的事情。 智能手机是最简单的例子。 除了满足基本的通讯功能外,它们还通过屏幕触摸技术提供简单便携的操作体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互联网体验)。 正是基于这些技术,手机智能化才有了可靠的技术路径。 个人电脑的许多功能都可以在手机上实现。 于是,我们的电脑变得“移动”了,上网的状态也变得“移动”了。 无需忍受电脑体积带来的便携不便,上网地点变得更加灵活。

深挖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是智能硬件的基本出发点。 然而,如今的智能硬件大多只解决了用户的部分需求,尚未触及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 例如:与健康、医疗相关的智能硬件有很多,从可穿戴设备、家电到家具。 纵观大部分产品,基本上都是通过数据采集仪器来检测人体的某些生物特征。 指标和对人们的反馈。 但是,首先使用它的目的是什么? 不就是为了让身体更健康吗? 虽然接收一堆医疗指标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但这只是健康所需的步骤之一。 人们更想要的是:这些设备能够在收集数据后进行分析,并给出改善人们健康的建议。 睡眠质量,或者提高运动的效果。

更多的公司只是想创造概念。 他们从普通的家用电器开始,在其中植入芯片,使其能够连接互联网并通过APP进行控制,这就是智能家居。 说白了就是让产品具备用手机远程控制的功能。

真正的智能硬件应该具备三个要素。 首先是感知环境的能力,即通过各类传感器收集外界的信息。 二是信息的认知能力,即用户根据获取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判断。 最后是基于正确认知的行动能力,能够尽快为用户采取必要的行动。 参考多项指标,目前只有谷歌开发的自动驾驶汽车符合要求。 现阶段,大部分智能硬件仅满足第一个因素,只有部分智能硬件能够通过云计算或人工智能满足前两个因素。

笔者曾听一位互联网公司高管描述未来的智能硬件,与大家分享:他提到的是一个叫做“智能供应系统”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有各种各样需要重复购买的物品,比如生活用品、食物、衣服等。在工业生产中,利用流程管理系统或库存管理软件,企业可以实现物料补货的自动化。 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管理方式将应用于个人或家庭的物品管理,将人们从这些重复性的日常劳动中解放出来。 整个供应系统中,物理载体可以是冰箱(负责食物)、衣柜(负责衣服)或者储物柜(负责生活用品),中枢神经系统类似于ERP(企业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规划))管理软件,并通过网络获得公司的云服务支持。 供应商主要由各大电商公司扮演。 连接方式为线上通过互联网,线下通过快递。 整个系统对存储在载体中的物品进行管理,设置补货临界线,并分析用户的习惯,在物品用完之前进行补充。 用户只需坐在家里,日常补货就交给系统即可。

按照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智能硬件的智能距离真正的智能还很遥远。 在此之前,智能硬件需要分析和理解大量数据,才能知道人们需要从它们那里得到什么帮助。 这样一来,对于云计算和网络的需求是巨大的。 有时候淘金的人不一定能赚钱,但是卖淘金设备的人却保证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