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

曲道奎中国机器人产业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技术关

中国机器人产业近来发展势头迅猛,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机器人企业也在短短几年间从几十家发展到几百家。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让我们来看看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是怎么讲的。 机器人是20世纪最大的技术发明之一,机器人也可以称之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同时,机器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新技术。机器人未来将改变我们的制造模式,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机器人的重要性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机器人现在在市场上的表现又是什么? 我们再分析一下,为什么机器人技术这么重要,但是机器人整个市场表现又这么不理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机器人技术的严重滞后。成本、价格这是一方面的因素,而真正的因素可能在技术上。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核心部件设计技术、编程程序技术、控制技术、应用作业技术,这是几大核心技术。关键部件有驱动器、伺服系统、高精度的减速器等。从感知系统,从视觉、力这一类东西来讲都是感知系统。 从市场表现数据可以看到,机器人全球平均密度是在0.62%,中国只达到0.3%。实际上在机器人替代率里,我们认为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全球平均99.38%的工作还是人来做,机器人在里面的替代率只有0.6%多一点,在中国99.7%还是人作业。由此可以分析为什么这么大的工作量机器人不能替代,原因在哪儿?这里一个关键点是机器人技术。很多领域因为机器人技术无法不支撑,不具备条件。机器人根本不具备替代人工作的条件,而不在于成本和价格,在于产品功能和性能不能满足真正制造业大批量刚性需求。 现在典型的工业机器人,缺少了感知系统。一般的视觉、力觉还有其他感知,现在的机器人都没有。 机器人还缺什么?缺少灵巧性。真正制造业里很大一类工作,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工作,几乎都是靠人的灵巧性,这恰恰是今天机器人所欠缺的。机器人既没有感知系统,又没有灵巧的操作系统,按照人类来讲,机器人应该是一个严重的残疾人,这样在人类中基本排除在就业范围之外,这就是今天机器人的现状。 还有一类是机器人的安全问题。机器人和人类现在不能协同工作,机器人工作必须在一个笼子里围着,由于安全性的限制又把很大一类工作排除在外。除了制造业外,现在在生活领域,养老、助残、医疗等领域,对今天的机器人而言又是一个无能为力的。刚才很多专家在谈未来机器人在这个领域怎么发展,但在今天这确实是一个解决不了的大问题。 针对这个情况,下一步机器人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器人的作业能力,从灵巧性入手;二是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能力要增加;三是机器人的交互能力,不像过去靠编程、靠键盘,而是通过其他交互方式,通过这个来解决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作业,解决机器人与人的共融性,还要解决与作业决策相关的自主意识问题,要重点解决机器人的交互能力问题。这几个技术突破以后,机器人才会摆脱现在只是作为一种机械设备在专用领域应用的现状,从而进入广泛的市场。 机器人的智能技术的发展,现在可能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计算智能。现在的机器人主要体现在编程、计算,以轨迹计算为主。第二阶段,进入感知智能,各种传感要进来,提高机器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第三阶段,认知智能,这个比较长远。 这三个阶段,当下机器人重点发展的是第二阶段“感知智能”,可以实现机器人在制造领域或者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认知智能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眼前重需要点突破的是感知智能领域。 现在机器人具备两大属性,第一个属性是机器人的机器属性或者机械属性,机器人发展到目前重点发展的是这个属性。第二是人的属性,智能、智慧、灵巧性。今天可以说机器人正处在一个由机器向人的转折点上,也就是智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