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报出炉为海洋生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是世界上分布面积占首位的自然生态系统。其孕育了众多海洋生物以及海洋自然能源,在我国推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降低海洋污染,减少对海洋生态的破坏,更好地保护海洋资源,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日前,自然资源部正式发布《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下简称《公报》),这是自然资源部首次发布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旨在从监测角度对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客观反映,为各级政府实施海洋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也是满足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必然要求,营造全社会关心海洋、爱护海洋的良好氛围,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公报》显示,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近十年来,我国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酸碱度、化学需氧量浓度总体稳定,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波动下降。近五年来,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总体保持稳定。重点监测的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河口和海湾生态状况基本稳定,海岛生态状况稳中有升。 《公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海洋生态灾害和问题。受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等因素影响,202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72毫米,处于有观测记录以来高位,海岸侵蚀在局部区域较重,夏季近海表层水温较常年偏高0.8℃。赤潮发现次数较近十年平均值有所减少,浒苔绿潮、河口低氧等生态灾害和生态问题仍然存在。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协同各地区政府继续做好海洋生态保护工作,以《公报》为依据,更好地为当前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做出科学的决策,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也为人民群众能够享受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做贡献。